English

21世纪得看看心理图书了

2000-07-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2000年7月3日,《北京晚报》载有一则消息:昨天下午4点,刚结束中考的16岁男孩小江从他家所住的21层楼的窗户纵身跳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专家呼吁,青少年心理挫折教育还要加强。十天前,笔者写过一篇关于高考心理的文章。今天,我仍要说

“别让自己活得太累。”这是一句时下流行的口头话。怎么做到?心理上的调适很重要。大诗人李白醉后还在朋友耳边私语: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这恐怕是让心理学家们大伤脑筋的病例。我国的心理学图书是在传统与现代科学的磨合中,一步一步走上书架,与日见增多的读者一同去感触人类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冷温炎凉。

儿童心理图书:年轻妈妈们不能不读

教育,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没有放松过。教育界好孩子是千千万万个家庭中的头等大事。常言道:“人看从小”,“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这个时期教育的重要性,这着实忙坏了许多年轻母亲:胎教、身教、言教,费尽了心思,有时也是力不从心。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翻译出版日本多湖辉教授的著作,定名为《儿童心理教育系列》,无疑是给妈妈们的一份厚礼。这套丛书包括《母爱促进身心健康》、《如何开发孩子的能力》、《管教孩子的技巧》、《孩子的心理规律》等等,共计八本。多湖辉教授是日本杰出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和脑力开发造诣颇深且有独到的见解,他善于观察生活,提出常见不怪而值得反省的问题,与传统的中国式教育相比,美国父母更注重孩子选择的权利,他们不会代替孩子选择,而是坚持“STANDBEHINDDON'TPUSH"(站在后面,不要推),给予孩子绝对自由选择他们的道路。使孩子真正变成社会人是美国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而大多数中国父母是为孩子选择一所理想的大学。

在这套丛书中,多湖辉教授介绍了许多有意义的观念,“‘学习去’这话是扼杀孩子积极性的‘隐形杀手’”、“反抗是孩子精神成熟的重要标志”、“你的孩子已不是幼儿”、“家长、孩子都要严以律己”,这些话多少有助于妈妈们接收“早期教育不等到于认字、背诗”的观念。

不过,多湖辉教授的观点也是有争议的。例如“不要轻易说‘不’”,瑞士教育家蔡娜主张对孩子实行“半权威式”教育,即该“打”则打,该“骂”则骂。这一点倒是与“棍棒出人才”的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有些不谋而合。

其他儿童心理图书还不少,如《幼儿心理与优教》(上海科普出版社)、《儿童与青少年情感健康》、《做孩子的心理医生》(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哈佛家庭教育经典系列》(外文出版社)等等。

大学生心理学图书:减轻心灵重负的一把钥匙

当前,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置身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也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来自官方的对大学生心理调查的资料,并不让人乐观。北京、上海等地有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多事之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由于适应性等问题导致大学生时期是心理困惑较多的时期,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推出的《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对此作了归纳:大学生面临学习、经济、就业等三大压力,以及学校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惯的适应、自我认知评价、人际关系、恋爱与异性交往四大问题。理想与现实差距中的困惑、顺境与逆境挫折中的自悲、学业与就业难料的恐惧、离家与陌生环境的孤独,让大学生很难去辨认“真实的我”、“现实的我”、“理想的我”。“大学生要懂一点心理学”,这会有助于大学生学习、交往、求职、完善人格、提高人生质量。该书正是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如何调适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列举了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同时,注重指导和调适,使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知道“怎么办”。

笔者从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了解到,我国在1990年就已经成立了大学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现在,全国许多高校也都有成立了心理健康指导机构,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心理图书来自大学出版社,可见高校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较为重视。如,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中山大学出版社的《大学生心理与训练》、重庆大学出版社的《大学生心理及其调适》、暨南大学出版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另外,我们还可见到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山东教育出版社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仅北京图书大厦心理学书架上就有十几家出版社推出的20多种大学生心理读物。

“在美国看心理医生的是有钱人,在中国看心理医生的是高素质的人”,这也许是出版社看好大学生心理图书的原因所在。相信这些书对大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会有大的帮助,也会有更多的大学生从中找到减轻心灵重负的方法。

女性心理丛书:其实,男士们也可以看看

一位哲人说过,男性为人类“勇敢的一半”,女性为人类“美好的一半”。我国对女性心理研究起于是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女性心理健康、女性的婚恋、家庭心理越来越受到研究者重视,女性的身心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关系到下一代身心健康、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素质。女性处在这个“多元化角色”时代,一方面甩不掉传统的贤妻良母角色,一方面又要奋勇地跻身于发挥自我的新时代女性行列。这不但需要有极好的适应能力,也需要心理上不断成长和成熟。

《女性心理学与塑造》(人民卫生出版社),则旨在根据心理理论和技术描写女性这一群体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适应,同时以科普文章的形式对各种女性心理进行剖析,内容涉及少年、青年、更年期及老年期女性的身理和心理。而台湾薇薇夫人所著的《一个女人的成长》,作者以个人成长的历程作为参考架构,再以读者的经验和她自己观察的事实为证据,运用散文的方式表达对女人成长的理解。一个女人的成长就像一个男人成长一样都需要培养幽默、自处、自信、就事论事、乐于求知、关怀社会的特质。“在能恋爱并能有恋爱机会的年龄,不要刻意拒绝;在能结婚并且有机会结婚的时候,不要轻视婚姻。”“请不要柴米油盐淹死!在生活中寻找一点需要挑战、需要动脑筋、需要一点压力才能得到的东西。”“成熟的女人是展望未来,过好现在的生活,绝不追悔过去。”作者的观点得到绝大多数女性读者及男性读者的认可。

最近,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产床——28位分娩母亲言谈录》,作者吕铁力,又将女性心理的触点指向了孕妇。引起社会的关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心理图书天地的广阔。

还有两本女性心理图书,《女性潜意识——一个心理医生的导引手记》(花城出版社)、《女性心理热线——咨询案例》(山东人民出版社)则是把视点投向了女性就业的挫折、婚姻家庭的动荡、生活方式的变化。女人需要了解自己,男人也需要了解女人,关注她们矛盾、迷惘、快乐、忧伤而滚烫的真实内心世界。

老年心理图书:开创人生第二个春天

老年心理方面的图书,与一亿中国老年人相比确实是少之又少。就像老年是人生最后一段美好的时光一样,相关老年心理方面的内容也只是常常出现于书的末尾章节。我国心理学研究及图书出版界对老年心理的漠视,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老年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扫除心情上空的阴云?

1998年2月,一本老年心理问题专著《老年心理咨询》,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读者的反响多少有些让该书作者王福林感到意外,先后有五位想自杀的老人从这本书中找到了生存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在信中,他们对作者的感激却是由衷而真诚。王福林是黑龙江日报高级编辑,《老年报》主编。他对“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投入颇多,九年来,写了数百篇老年心理咨询文章。《老年心理咨询》则是这些文章的荟萃。在电话里,我知道,书中许多文章是针对老年朋友来信所反映的心理问题写的,像《切不可自寻烦恼》、《欣悦坦然地走向第二个春天》、《快乐乃须自己寻求》、《精神维生素》、《放下因袭的重担》等文章,许多读者是反复阅读。“千万别把皱纹写在心上”、“安贫乐道快活多”、“长寿也是一种事业”、“无论到什么年龄,都要珍惜并改进我们的生活”,这些话甚至都当作老年朋友的座右铭。《老年心理咨询》自然也就得到老年朋友的喜爱了。该书已经第二次印刷,累计发行逾万册。笔者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这样“贴着老年人心坎”的心理图书的问世。我们也应该关心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开创人生第二个春天。

由于心理学普及不够等原因,我国的心理科普图书市场并不火爆,青少年、中青年心理图书尤其如是。这个由出版社、读者、心理学专家共同构建的图书市场的成熟尚需要一个过程。笔者相信,这个由潜意识决定的潜在市场会一天天做大起来。“二十一世纪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拥有一个好心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心理图书,离我们其实很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